借阅:0 收藏:0

:原则 规则 案例 = Evidence :principles rules cases /易延友著

ISBN/ISSN:978-7-5197-1664-6 精装

价格:CNY98.00

出版: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7

载体形态:12, 633页 ;25cm

简介:本书《证据法学:原则 规则 案例》的精装本,是以原则—规则—应用为逻辑主线,以他国制度为参照,以相关案例为补充,并辅以简洁直观的插图、表格、拓展阅读等多元化教学元素,对证据法的基本原理、具体制度和适用程序进行分析与阐释的证据法学教科书。紧密贴合教学实际,不同于我国传统证据法学教科书,本书通过知识点与案例的有效解释,实现规则讲解、原理讲授与实践应用融于一书,是学习证据法学不可多得的优秀教科书。

并列题名:Evidence :principles rules cases

其他题名:原则 规则 案例

中图分类号:D925.013 K255.06

责任者:易延友 著 邓峰 译 冬一, (1978-) 译 戎恒颖, (1991-) 译 齐思和, (1907-1980) 编

科图分类号:22.273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本书分总论、证据和证明三编。总论阐述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和证据法的理论基础。证据阐述关联性、品格证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传闻、特免权、实物证据验真、文书的原始性要求等规则。证明阐述证明责任分配、推定、司法认知、自认与自白以及证明标准等内容。本书的特点是以证据的可采性为核心,以证据规则为统领,以规则背后的原理为基础,结合英美法系及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经典案例,完整而生动地展现证据规则的精致奥妙,以求为法律人提供有关证据规则的完整体系,并达致对证据法的深刻领悟和熟练应用。

豆瓣作者简介:

易延友,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证据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检察院挂职副检察长(2008~2012年);兼任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案例法评论》主编;曾就读干中国政法大学(1992~2002年),先后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并留学于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rwersity,2001~2002年),获法学硕士(LLM)学位。2003年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法学院,2012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2013年1~5月,任耶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代表性论著包括:《沉默的自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13年第4版)、《陪审团审判与对抗式诉讼》(台北三民书局2004年第1版)、《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刑诉与中国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解读刑事诉讼法》(Understand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美国Homa出版社2013年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中外法学》、《清华法学》、《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Columbia Hournal of Asian Law》、《Punishment&Socie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lology》、《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等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证据法概论
第一节 证据
一、证据概念的界定
二、证据的属性及其批评
三、证据的法定种类
第二节 证据法
一、证据法的核心内容:可采性规则
二、证据法不规范证据的收集、取得与固定
三、现代证据法基本上不规范证明力的审查判断
四、证据法不规范证据的运用
第三节 证据法学
一、证据法学的概念界定
二、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三、证据法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大陆法系:从法定证据制度到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一、神示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起源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特征
四、对法定证据制度的批评
五、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英美法系:从陪审团审判到可采性规则
一、英美证据法的雏形
二、交叉询问规则的产生
三、当代证据规则的产生
第三节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
一、证据规则法典化的历史背景
二、证据规则法典化的成功范例:印度证据法
三、英国证据规则的成文化
四、美国证据规则的法典化
五、中国证据规则的法典化
第三章 证据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证据法的目的
一、证据法的多元目的包含社会的政策目标
二、证据法的核心目的是促进真实的发现
三、发现真实有助于加强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
第二节 证据法的认识论基础
一、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如何发生以及是否有效的理论
二、近代认识论主要分为经验派和理性派
三、经验派和理性派同属广义理性主义
四、证据法的理论基础是乐观理性主义
五、证据法的核心是经验主义的人性基础
第三节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讨论
一、客观真实论
二、法律真实论
三、本书赞成客观真实论
……
第二编 证据
第四章 关联性
第五章 品格证据
第六章 证人作证与交叉询问
第七章 鉴定意见
第八章 传闻
第九章 特免权
第十章 实物证据
第三编 证明
第十一章 证明责任
第十二章 推定
第十三章 司法认知
第十四章 自认与自白
第十五章 证明标准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架位导航 卷期 状态
A 昌平馆社科图书区(四层) C1061042 D925.013/5 C1061042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A 昌平馆社科图书区(四层) C1061043 D925.013/5 C1061043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47268657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