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坚, 周景文, 刘龙编著
ISBN/ISSN:978-7-122-22603-7 精装
价格:CNY88.00
出版: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载体形态:295页 :图 ;27cm
简介:本书介绍了新型有机酸的生物法制造相关技术, 全书分为8章, 具体介绍了新型有机酸生产技术; 新型有机酸生产菌种选育的传统方法与先进技术; 微生物合成新型有机酸的生理机制与代谢调控; 新型有机酸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 发酵法制备丙酮酸技术; 发酵法制备a-酮戊二酸技术; 发酵法制备丙酸技术; 酶转化法制备酮酸。
中图分类号:TQ921 TB383
责任者:陈坚 编著 周景文 编著 刘龙 编著 刘仁德 著 陶德华 指导 赵源 指导
豆瓣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新型有机酸的生物法制造相关技术,全书分为8章,具体介绍了新型有机酸生产技术;新型有机酸生产菌种选育的传统方法与先进技术;微生物合成新型有机酸的生理机制与代谢调控;新型有机酸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发酵法制备丙酮酸技术;发酵法制备α酮戊二酸技术;发酵法制备丙酸技术;酶转化法制备酮酸。
本书可供有机酸专业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豆瓣作者简介:
陈坚-a,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Porcess Biochemistry、J. Agr. Food Chem、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编委,啤酒发酵工程技术、乳品生物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校长,分别在清华大学、无锡轻工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日本大阪大学、东京工业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研修2年,现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Porcess Biochemistry、J. Agr. Food Chem、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编委,啤酒发酵工程技术、乳品生物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主要从事发酵法生产有机酸和纺织酶及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
目录:
第1章新型有机酸生产技术001
1.1概述001
1.1.1有机酸的定义和分类001
1.1.2羧酸的性质003
1.2发酵法生产有机酸的历史与现状005
1.2.1有机酸与人类文明发展006
1.2.2主要有机酸市场情况007
1.3主要有机酸及其发酵法生产012
1.3.1C1有机酸012
1.3.2C2有机酸014
1.3.3C3有机酸016
1.3.4C4有机酸022
1.3.5C5有机酸027
1.3.6C6有机酸031
1.3.7其他041
1.4有机酸的化学合成与发酵生产的比较044
1.4.1有机酸的化学合成法存在的问题044
1.4.2发酵法生产有机酸及其优势046
1.4.3有机酸发酵微生物048
1.4.4发酵法生产有机酸存在的问题049
1.5展望051
参考文献052
第2章新型有机酸生产菌种选育的传统方法与先进技术053
2.1概述053
2.2诱变育种原理与技术054
2.2.1物理诱变技术054
2.2.2化学诱变技术057
2.3代谢控制育种058
2.3.1营养缺陷型育种技术058
2.3.2拮抗育种技术059
2.4适应性进化060
2.4.1适应性进化应用于提高环境适应性061
2.4.2适应性进化应用于表型优化062
2.4.3适应性进化应用于潜在代谢途径的激活062
2.5基因组重排063
2.5.1基因组重排技术的优点064
2.5.2基因组重排技术的原理064
2.5.3基因组重排技术的应用066
2.5.4基因组重排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展望067
2.6菌种筛选技术067
2.6.1传统筛选技术067
2.6.2高通量筛选技术068
2.7小结069
参考文献069
第3章微生物合成新型有机酸的生理机制与代谢调控071
3.1概述071
3.2碳中心代谢途径调控过程的生理机制072
3.2.1葡萄糖转运和磷酸化对碳中心代谢途径的调控073
3.2.2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代谢特性075
3.2.3碳中心代谢途径的辅因子调控机制077
3.3酸胁迫与高渗胁迫能力强化081
3.3.1有机酸发酵过程中的酸胁迫和高渗胁迫081
3.3.2微生物应对酸胁迫的主要响应机制083
3.3.3微生物应对高渗胁迫的主要响应机制084
3.3.4酸胁迫和高渗胁迫对有机酸积累的正调控091
3.4微生物合成新型有机酸的代谢调控093
3.4.1代谢调控的关键作用靶点094
3.4.2代谢工程策略095
3.5小结099
参考文献099
第4章新型有机酸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100
4.1概述100
4.2分批发酵技术101
4.2.1培养基的设计及优化101
4.2.2分批发酵过程的模型化研究108
4.3流加发酵技术110
4.3.1流加发酵技术简介111
4.3.2流加培养原理112
4.3.3发酵过程中常用的流加策略114
4.4高细胞密度发酵技术119
4.4.1高细胞密度发酵简介119
4.4.2高细胞密度培养生长环境的优化策略121
4.4.3高细胞密度培养的培养模式122
4.4.4最大细胞密度的理论计算123
4.5分阶段控制策略128
4.5.1分阶段发酵模型的建立128
4.5.2溶氧的分阶段控制129
4.5.3pH的分阶段控制131
4.5.4温度的分阶段控制133
4.6基于复杂生理参数的在线控制策略135
4.6.1生物量的估计136
4.6.2噪声测量136
4.6.3生物学控制反馈和前馈136
4.6.4自适应控制和自适应模型137
4.6.5故障诊断137
4.6.6改进控制的经验方法137
4.7目标产物原位消除策略138
4.7.1膜法发酵138
4.7.2电渗析发酵139
4.7.3提取发酵140
4.7.4吸附发酵141
4.8小结142
参考文献142
第5章发酵法制备丙酮酸技术143
5.1概述143
5.2丙酮酸高产菌株育种技术144
5.2.1乙酸渗漏型丙酮酸高产菌株的选育144
5.2.2氟丙酮酸敏感型丙酮酸高产菌株的选育147
5.2.3以无机氮源为唯一氮源丙酮酸高产菌株的选育147
5.3辅因子工程技术强化光滑球拟酵母丙酮酸积累速率149
5.3.1内源NAD+/H再生系统对丙酮酸合成过程的影响150
5.3.2异源NAD+/H再生系统对丙酮酸合成过程的影响154
5.4代谢工程技术强化光滑球拟酵母高渗透压耐受能力164
5.4.1高渗胁迫对光滑球拟酵母的系统生物学研究164
5.4.2过程优化和代谢工程技术强化光滑球拟酵母渗透压胁迫耐受169
5.5丙酮酸发酵过程优化策略177
5.5.1维生素浓度和流加策略的优化177
5.5.2葡萄糖流加策略的优化180
5.5.3基于动力学模型温度控制策略的优化186
5.5.4分阶段溶氧发酵过程优化策略192
5.6小结196
参考文献197
第6章发酵法制备α—酮戊二酸技术198
6.1概述198
6.2α—酮戊二酸高产菌株育种技术201
6.2.1α—酮戊二酸高产菌株筛选201
6.2.2α—酮戊二酸高产菌株高通量诱变育种201
6.3碳中心代谢途径调控强化解脂亚洛酵母生产α—酮戊二酸204
6.3.1调控乙酰辅酶A代谢促进α—酮戊二酸的生成204
6.3.2强化丙酮酸回补途径促进α—酮戊二酸的积累206
6.4转运蛋白工程技术强化解脂亚洛酵母胞外积累α—酮戊二酸211
6.5α—酮戊二酸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214
6.5.1基础发酵过程优化215
6.5.2分阶段pH控制发酵过程优化策略218
6.5.3解脂亚洛酵母发酵生产α—酮戊二酸中试放大220
6.6小结226
参考文献226
第7章发酵法制备丙酸技术227
7.1概述227
7.1.1丙酸的生产228
7.1.2丙酸杆菌229
7.1.3微生物细胞响应酸性环境的耐受机制229
7.1.4基于组学技术的丙酸杆菌的生理特性研究230
7.2丙酸高产菌株育种技术232
7.2.1基因组改组技术简介232
7.2.2基因组改组技术提高产酸丙酸杆菌耐酸性能233
7.3胞内微环境水平的耐酸机制解析237
7.3.1微生物生理学分析237
7.3.2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耐酸机制解析240
7.4基于代谢组学的解析提高丙酸产量249
7.4.1产酸丙酸杆菌改组菌株和原始菌株发酵特性的比较249
7.4.2产酸丙酸杆菌代谢组学分析250
7.4.3丙酸合成的关键代谢物及代谢途径254
7.4.4外源添加关键代谢物提高丙酸产量256
7.5小结259
参考文献259
……
第8章酶转化法制备酮酸261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31567950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