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 /寇佳婵著
ISBN/ISSN:978-7-302-62296-3
价格:CNY76.00
出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3-01-01
载体形态:XXII, 179页 ;23cm
简介:本书从消费文化视角出发对中国的国际传播进行分析,论证消费满足、信息需求满足与国际传播实践效果之间存在关联,提出中国国际传播的受众群体处于消费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即前消费主义阶段、消费主义阶段与后消费主义阶段。在商品和信息都成为日常消费品的环境背景下,处于不同商品消费满足阶段的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满足也不同。传播者与国际受众之间由此所产生了错位传播惯性,可导致传播者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影响传播效果。本书提出在国际传播中存在原生符号与建构符号的消费主义属性叠加或消减的作用模式。当传播目的地国的社会文化中原有的文化、商品、宗教等原生符号,与传播者的传播思维意识、媒介渠道、内容、传播行为等建构符号相互作用时,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模式:穹顶式、履带式、海绵式和套娃式。基于此,本书提出深入分析消费文化,可减少实践中的穹顶式传播、套娃式传播,转变为效果更好的履带式和海绵式传播。
附注:消费文化研究人员
中图分类号:C913.3
责任者:寇佳婵 洪頔 英文翻译 张彤 英文翻译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豆瓣内容简介:
本书从消费文化视角出发对中国的国际传播进行分析,论证消费满足、信息需求满足与国际传播实践效果之间存在关联,提出中国国际传播的受众群体处于消费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即前消费主义阶段、消费主义阶段与后消费主义阶段。在商品和信息都成为日常消费品的环境背景下,处于不同商品消费满足阶段的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满足也不同。传播者与国际受众之间由此所产生了错位传播惯性,可导致传播者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影响传播效果。本书提出在国际传播中存在原生符号与建构符号的消费主义属性叠加或消减的作用模式。当传播目的地国的社会文化中原有的文化、商品、宗教等原生符号,与传播者的传播思维意识、媒介渠道、内容、传播行为等建构符号相互作用时,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模式:穹顶式、履带式、海绵式和套娃式。基于此,本书提出深入分析消费文化,可减少实践中的穹顶式传播、套娃式传播,转变为效果更好的履带式和海绵式传播。
豆瓣作者简介:
作者寇佳婵,女,年龄41,1999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硕,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博士,导师为董关鹏教授。作者是第一批参与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专家学者之一,活跃于政府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领域。合著有五洲传播出版社的发言人培训教材《政务微博实务指南》等。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消费文化与中国国际传播的关联 001
第一节 关键概念 002
一、“消费”的概念 002
二、“消费文化”的概念 003
三、“消费社会”的概念 005
四、“符号”的概念 007
第二节 消费主义与国际传播的关联 009
第三节 消费主义与国际传播的相互作用模式 012
第四节 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015
一、中国历史上的消费文化 015
二、中国社会当前的消费文化特征 018
第二章 消费满足的社会类型与影响因素 023
第一节 消费满足类型化的理论依据与适用性 024
一、消费满足类型化的理论依据 024
二、消费满足的四种类型假设 027
三、消费满足用于受众分析的适用性 028
四、 公共危机中消费满足的退化与信息满足的极
化现象 030
中国国际传播新路径
——媒介、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
XX
第二节 消费满足四种类型的典型特征 032
一、物质满足型社会 032
二、身份满足型社会 033
三、个性满足型社会 034
四、价值观满足型社会 035
第三节 消费满足分类的影响因素 036
一、经济因素 037
二、政治因素 038
三、媒介因素 040
第四节 中国国际传播的重点目的地国分类 044
一、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044
二、数据分析结果 046
第三章 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困境与突围尝试 049
第一节 逆消费主义传播(...
分馆名 | 馆藏部门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架位导航 | 卷期 | 状态 |
序号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藏书部门 | 流通状态 | 年卷期 | 装订册 | 装订方式 | 装订颜色 |
类型 | 说明 | URL |
评 论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42317686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