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history of Mencius studies in Pre-Tang Dynasties /高正伟著
ISBN/ISSN:978-7-101-15907-3
价格:CNY168.00
出版:北京 :中华书局 ,2022
载体形态:605页 ;24cm
附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简介:本书对唐前孟学史展开系统研究,分为“战国孟学史”“秦汉孟学史”“魏晋南北朝孟学史”三编,共十五章。研究在穷尽式梳理唐前孟学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社会思潮,从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文字等角度,分析各个时代对孟子天道观、心性论、仁政观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评述孟子学说在每个接受者身上以及每个阶段的传承与改造情况,还原孟学在当时的存在状况,并对传承与改造本身作出评价。
并列题名:History of Mencius studies in Pre-Tang Dynasties
中图分类号:B222.5
责任者:高正伟 著
豆瓣内容简介:
本书对唐前孟学史展开系统研究,分为“战国孟学史”、“秦汉孟学史”、“魏晋南北朝孟学史”三编,共十五章。战国孟学分析了孟子后学、荀子、韩非和《吕氏春秋》对孟子的批判,考察孟学的发端过程;秦汉孟学分析了陆贾、董仲舒、杨雄等诸子对孟子的接受,分析了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孟子的接受,分析了韩婴、郑玄、赵岐等经学家对孟子的接受,考察孟学的初兴过程;魏晋南北朝孟学分析了曹魏时期、西晋、东晋以及南北朝有关士人对孟子思想的因革,考察孟学的发展过程。研究在穷尽式梳理唐前孟学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社会思潮,从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文字等角度,分析各个时代对孟子天道观、心性论、仁政观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评述孟子学说在每个接受者身上以及每个阶段的传承与改造情况,客观还原孟学在当时的存在状况,并对传承与改造本身作出主观的评价。研究还概括了孟学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分析了孟子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演变以及对社会观念的影响。总之,本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唐前孟学史,有助于读者认识孟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豆瓣作者简介:
高正伟,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宜宾学院文艺学部教授,先后在《孔子研究》《图书馆杂志》《新疆大学学报》《诸子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著有《杜甫涉酒诗文辑录与研究》《孟子鉴赏辞典》(合著)等。主要从事诸子学研究,特别是《孟子》研究。
目录:
导 言…………………………………………………………………………… 1
一、本论题研究文献综述 …………………………………………………… 3
二、本论题研究意义、方法与思路 ………………………………………… 9
三、孟子思想概述 ………………………………………………………… 13
第一编 战国孟学史
第一章 战国孟学概说……………………………………………………… 37
第一节 战国孟学发端的历史背景 ……………………………………… 37
第二节 战国孟学的发端过程及特点 …………………………………… 40
第二章 孟子后学对孟子学说的继承与发挥……………………………… 44
第一节 思孟学派说概述 ………………………………………………… 44
一、有关思孟学派的讨论 ………………………………………………… 44
二、思孟学派的应有价值和地位 ………………………………………… 46
第二节 帛书《五行》说文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47
一、竹帛《五行》的成书时间与作者……………………………………… 47
二、帛书《五行》说文与《孟子》相关文献梳理 ………………………… 50
三、帛书《五行》说文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64
第三节 帛书《德圣》篇对孟子学说的因袭 ……………………………… 87
第四节 帛书《五行》说文在孟学史中的意义与地位 …………………… 89
第三章 荀子对孟子学说的批评与发展…………………………………… 92
第一节 对孟子的直接批评 ……………………………………………… 94
一、对孟子学说的总体批评 ……………………………………………… 94
第三节 对孟子性善论的批评 …………………………………………… 108
一、从心之所生为性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 109
二、从“人之性善”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117
第四节 对孟子“内圣”工夫的反叛 ……………………………………… 127
一、孟荀对内圣、外王的评价 …………………………………………… 127
二、从“人皆可以为尧舜”到“涂之人可以为禹” ……………………… 129
三、从“求其放心”到“长迁而不反其初” ……………………………… 133
第五节 对孟子王道论及法先王主张的拓展 …………………………… 143
一、从王道到霸道 ………………………………………………………… 143
二、从法先王到兼法后王 ………………………………………………… 155
三、从仁政到礼法之政 …………………………………………………… 158
第六节 对孟子义利观和禅让说的继承 ………………………………… 163
一、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兼顾的转变 ……………………………………… 163
二、对孟子禅让说的继承 ………………………………………………… 167
第四章 先秦其他诸子对孟子学说的阐释………………………………… 171
第一节 韩非子对孟子学说的阐释 ……………………………………… 171
一、对孟子的总体批评 …………………………………………………… 171
二、对孟子性善论及其他思想的批评 …………………………………… 174
三、对孟子仁义说的批评 ………………………………………………… 178
四、对孟子义利观的批评 ………………………………………………… 189
五、对孟子民心思想的批评 ……………………………………………… 193
第二节 《吕氏春秋》对孟子思想的接受 ………………………………… 195
一、对孟子人性论的吸收与改造 ………………………………………… 196
二、对孟子仁义之战的支持 ……………………………………………… 198
三、对孟子仁政说的发扬 ………………………………………………… 201
第二编 秦汉孟学史
第五章 秦汉孟学概说……………………………………………………… 207
第一节 秦汉孟学初兴的历史背景 ……………………………………… 207
第二节 秦汉孟学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 210
第六章 两汉子学中的孟学………………………………………………… 220
第一节 陆贾、贾谊与《淮南子》对孟子学说的借鉴……………………… 220
一、陆贾对孟子学说的借鉴 ……………………………………………… 220
二、贾谊对孟子学说的借鉴 ……………………………………………… 223
三、《淮南子》对孟子学说的借鉴 ………………………………………… 231
第二节 董仲舒对孟子学说的改造 ……………………………………… 243
一、对孟子《春秋》观的发展……………………………………………… 243
二、从孟子的“性善”到董仲舒的“善出性中” ………………………… 248
三、对孟子仁义说及仁政主张的继承 …………………………………… 254
四、对孟子君权天授说以及汤武革命说的肯定 ………………………… 257
五、从“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到“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 261
第三节 《盐铁论》中的孟学观 …………………………………………… 265
一、推崇孔、孟的义利观 ………………………………………………… 266
二、发挥孟子的民本思想 ………………………………………………… 268
三、吸收孟子仁政思想,反对“强战” …………………………………… 269
四、讨论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历史作用 ………………………………… 272
五、肯定孟子的性善说 …………………………………………………… 276
第四节 刘向对孟子思想的利用 ………………………………………… 279
一、赞同孟子的性善论 …………………………………………………… 280
二、借鉴孟子的修身观 …………………………………………………… 282
三、推崇孟子的仁政思想 ………………………………………………… 283
四、《列女传·邹孟轲母》对孟子的评价 ………………………………… 286
第五节 扬雄、王充对孟子的褒与贬 ……………………………………… 290
一、扬雄对孟子的推崇 …………………………………………………… 290
二、王充对孟子的褒与贬 ………………………………………………… 303
第六节 王符对孟子思想的吸收 ………………………………………… 319
一、对孟子性善论的选择性吸收 ………………………………………… 320
二、对孟子民本思想的选择性吸收 ……………………………………… 325
三、对孟子解释的问题的再解释 ………………………………………… 328
第七章 两汉史书中的孟学………………………………………………… 332
第一节 司马迁《史记》的孟学观 ………………………………………… 332
一、尊崇孟子 ……………………………………………………………… 333
二、接受与发扬孟子的义利观 …………………………………………… 336
三、继承与践行孟子的史学观 …………………………………………… 338
四、充分采用《孟子》的史料……………………………………………… 342
第二节 《汉书》的孟学观 ………………………………………………… 345
一、重新确认孟子的师承关系及著作篇数 ……………………………… 345
二、批驳司马迁对孟子的“迂阔”之论…………………………………… 347
三、发挥孟子的君权“天与之”说………………………………………… 349
四、对《孟子》史料与文句的处理………………………………………… 351
第八章 两汉经学中的孟学………………………………………………… 354
第一节 韩婴《韩诗外传》对孟子学说的吸收 …………………………… 354
一、吸收了孟子“不召之臣”的思想……………………………………… 356
二、吸收和发展了孟子对前代圣贤的评价 ……………………………… 357
三、吸收孟子性善论,援以荀子教化说 ………………………………… 359
四、改荀子所“非十二子”为十子………………………………………… 362
五、借孟子思想以证诗义 ………………………………………………… 364
第二节 《白虎通》中的孟子思想 ………………………………………… 366
一、吸收孟子有关分封的观点 …………………………………………… 367
二、吸收孟子有关礼乐的观点 …………………………………………… 368
三、吸收孟子有关君臣的观点 …………………………………………… 370
第三节 郑玄、高诱、刘熙的孟学观 ……………………………………… 373
一、郑玄的孟学观 ………………………………………………………… 373
二、高诱的孟学观 ………………………………………………………… 377
三、刘熙《孟子刘氏注》 …………………………………………………… 386
第四节 赵岐《孟子章句》及其对孟子学说的自觉研究 ………………… 390
一、赵岐与《孟子章句》 …………………………………………………… 391
二、赵岐对孟子思想的独到理解 ………………………………………… 394
三、赵岐注的基本特点 …………………………………………………… 410
四、《孟子章句》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 416
第九章 战国秦汉孟子地位的演变与影响………………………………… 419
第一节 孟子地位的演变 ………………………………………………… 419
第二节 孟子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 423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孟学史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孟学概说……………………………………………… 429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孟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 42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孟学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 431
第十一章 汉末至曹魏时期的孟学………………………………………… 434
第一节 《申鉴》对孟子思想的批判性吸收 ……………………………… 435
一、批评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有善恶 ………………………………… 435
二、提升了仁义的地位 …………………………………………………… 439
三、继承孟子的民本思想 ………………………………………………… 440
四、以己意解释孟子的君臣之道 ………………………………………… 443
第二节 《中论》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 445
一、吸收孟子的修身论 …………………………………………………… 445
二、从中道到权变 ………………………………………………………… 447
三、发挥孟子用贤说和“劳心”、“劳力”说 ……………………………… 449
四、对孟子其他思想的接受 ……………………………………………… 450
第三节 《孔子家语》与孟子思想的关联 ………………………………… 454
一、有关王道仁政的材料 ………………………………………………… 454
二、有关心性论的材料 …………………………………………………… 458
第四节 其他人对孟子思想的接受 ……………………………………… 462
一、宣扬孟子先王之道 …………………………………………………… 462
二、选择性继承孟子仁政思想的部分内容 ……………………………… 464
三、对孟子其他思想的吸收与发扬 ……………………………………… 468
第十二章 西晋的孟学……………………………………………………… 476
第一节 《傅子》所反映的孟学观 ………………………………………… 476
一、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民本思想 ………………………………………… 477
二、从孟子的“推恩”到傅玄的“推心” ………………………………… 478
三、对孟子其他思想的吸收 ……………………………………………… 480
第二节 郭象《庄子注》对孟子人性论的吸收 …………………………… 483
第三节 綦毋邃的孟学观 ………………………………………………… 488
第十三章 东晋的孟学……………………………………………………… 491
第一节 葛洪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491
一、反对“枉尺而直寻” …………………………………………………… 492
二、借孟子对古人的评价以为己意 ……………………………………… 493
三、肯定孟子为“求仁而得”,反对纯仁 ………………………………… 497
四、同情孟子的遭遇,视其为“命世”者 ………………………………… 503
五、葛洪对孟子其他思想的吸收 ………………………………………… 505
第二节 段灼对孟子思想的吸收 ………………………………………… 506
一、关于禅让说 …………………………………………………………… 507
二、“人和”与推恩思想 …………………………………………………… 509
三、仁政思想 ……………………………………………………………… 511
第三节 《八儒》篇评孟子为“疏通致远之儒” …………………………… 513
第四节 《孔丛子》与孟子思想的关联 …………………………………… 516
一、关于仁义与修身等思想 ……………………………………………… 517
二、有关孟子师事子思的记载 …………………………………………… 520
第五节 两晋其他人对孟子思想的吸收与批评 ………………………… 524
一、或隐或显地接受孟子的人性论 ……………………………………… 525
二、发挥孟子的仁义、仁政学说,提倡仁与法并行 ……………………… 530
三、继承孟子的《春秋》观………………………………………………… 536
四、借孟子对伯夷的评价来评价时人 …………………………………… 537
五、对孟子其他思想的接受 ……………………………………………… 539
第十四章 南北朝的孟学…………………………………………………… 545
第一节 萧绎对孟子思想的吸收与践行 ………………………………… 545
第二节 《弘明集》及魏晋南北朝其他佛学典籍中的孟学 ……………… 553
一、孟子性善与佛教善心的相通 ………………………………………… 553
二、把佛等同于孟子说的先觉 …………………………………………… 555
三、孟子仁政与佛教的不杀生 …………………………………………… 556
四、宗炳对孟子的先贬后褒 ……………………………………………… 559
五、《牟子理惑论》中的孟学观 …………………………………………… 560
第三节 《刘子》引《孟子》及其体现的孟学观 …………………………… 565
一、在孟子性善论基础上主张性善情欲恶 ……………………………… 566
二、用孟子“弈秋诲二人弈”说明专一的重要性………………………… 568
三、吸收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 569
四、要求仁政与法术结合,因时而变 …………………………………… 571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孟子地位的演变与影响…………………………… 575
第一节 孟子地位的演变 ………………………………………………… 575
第二节 孟子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 577
结 语………………………………………………………………………… 580
参考文献……………………………………………………………………… 593后 记………………………………………………………………………… 602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31929203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