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0 收藏:0

/(英) 斯图亚特·霍尔等著 = Policing the crisis mugging, the state and law & order /Stuart Hall ;黄典林译

ISBN/ISSN:978-7-5760-2834-8

价格:CNY98.00

出版: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9

载体形态:615页 ;23cm

丛编:批判传播学·译丛系列

简介:本书考察了在20世纪60至70年代, 英国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 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出现的对“行凶抢劫”的社会恐慌为切入点, 考察“行凶抢劫”如何被标签化, 其影响力如何被放大, 直至渗透进社会各阶层的肌理, 并触动从普通市民到传播媒体再到司法机构直至国家行政各个层面的联动反馈。作者从一个十分普通的社会治安议题入手, 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 英国社会的道德恐慌及其背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和政治合法性危机与重建的社会史。

统一题名:Policing the crisis mugging, the state and law & order

中图分类号:D756.1

责任者:霍尔 ((Hall, Stuart)) 著 黄典林 译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批判传播学译丛。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当代文化研究之父霍尔经典著作。深入剖析战后英国社会。
【编辑推荐】
●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文化研究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经典著作,从社会暴力问题入手,探讨战后英国社会文化机制问题。
● 一部广阔的道德恐慌及其背后文化霸权与政治合法性的社会史。
●因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独特的社会政治批判视角以及对葛兰西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成为霍尔在伯明翰时期的巅峰之作。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社会,在应对“行凶抢劫”现象时会走入极端?
本书从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
行凶抢劫所引发的道德恐慌,蕴含着一种针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风险的焦虑和恐慌,其根源远远超出了普通街头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治安威胁,背后蕴含的是对既有道德秩序和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深刻担忧。整个英国社会把暴力犯罪的“暴增”看作社会秩序整合失败,白人主导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二战以来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确立的社会共识日益分崩离析的征兆。行凶抢劫以及媒体围绕这一议题所建构起来的道德恐慌成为深层社会矛盾的一个表征。

豆瓣作者简介:

作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1932年2月3日~2014年2月10日),当代文化研究之父、英国社会学教授、文化理论家、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他开启了学术工作政治化的先河。他在文化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杰出成就,致力于媒介与大众文化研究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人能够超越他。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主任。
译者黄典林,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目录
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解读《管控危机》(代译序)
作者中文版序
致谢
第二版序
第一版导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道德恐慌”的社会史
行凶抢劫:一个外来词的入侵
编年史
“犯罪上升率”公式
一个标签的转化轨迹
第二章 社会控制的起源
至高无上的法律
面对面的控制:警方如何放大危机
警察“运动”的起源
第三章 新闻的社会生产
首要定义者和次级定义者
行动中的媒体:再生产与转化
媒体与公众意见
犯罪新闻
行凶抢劫与媒体
互惠关系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平衡叙述:报道汉兹沃思事件
事件:汉兹沃思“行凶抢劫”案
基础报道
社论
《太阳报》
全国性报纸的深度报道
伯明翰地区报纸
结论:传媒中的解释与意象
第五章 引导公众意见
“尊敬的编辑先生”:读者来信
地方媒体表达渠道
私人-公共表达渠道:恶言谩骂
公众意见与意识形态
第六章 犯罪的解释与意识形态
社会图景
传统世界观的根基:常识
社会焦虑
解释与意识形态
第三部分
第七章 犯罪、法律和国家
“正常的”犯罪和社会性犯罪
从“控制文化”到国家
国家的法律和政治秩序
文化霸权的模式及其危机
第八章 法律-秩序主导的社会:“合意”的枯竭
“恐慌”的流变
战后文化霸权:建构共识
共识:社会民主变种
社会契约的瓦解
1968/(1848):剧变:分裂的国家
1969:“文化革命”和威权主义转向
工人阶级反抗:“挖得好,老田鼠!”
第九章 法律-秩序社会:走向“超常国家”
1970: 塞尔斯登人:“法律-秩序社会”的诞生
1971-1972:法律的动员
1972: “行凶抢劫者”时刻
后果:与危机共存
在黄色潜艇内
第四部分
第十章 “行凶抢劫”的政治
被压抑者的回归
“从属地位”的结构
文化、意识和抵抗
黑人犯罪与黑人无产阶级
“全世界受苦的人”
从哈勒姆到汉兹沃思:统统带回家
后记
译者后记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架位导航 卷期 状态
A 昌平馆社科图书区(四层) C1233354 D756.1/43 C1233354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A 东区馆科技期刊阅览区(三层) C1225444 D756.1/43 C1225444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29895747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