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验 = The turning poi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Japan's experience /(日) 南 亮进著 ;关权译
ISBN/ISSN:978-7-5097-0377-9
价格:CNY29.00
出版: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载体形态:275页 :图 ;23cm
简介:本书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南亮进对日本通过转折点的过程进行研究的成果,作为明显地经历过“刘易斯转折点”的国家,日本通过转折点的过程对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该书提出的理论观点及研究方法和论证过程有助于中国转折点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统一题名:Turning poi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 Japan’s experience
其他题名:日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F131.34
责任者:南亮进, (1933- ) 著 关权 译 胡发明 撰稿 何长松 撰稿
豆瓣内容简介:
《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主要内容:“刘易斯转折点”是从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的转折关口。随着“民工荒”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中国经济是否面临“刘易斯转折点”已经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南亮进对日本通过转折点的过程进行研究的成果,作为明显地经历过“刘易斯转折点”的国家,日本通过转折点的过程对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提出的理论观点及研究方法和论证过程有助于中国转折点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豆瓣作者简介:
南亮进,1933年出生,一桥大学经济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毕业。历任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东京经济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成西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一桥大学名誉教授。2002年6月创立中国经济学会,并任会长至今。 主要著作有:《日本的经济发展》)东洋经济新报社),并有英文版、中文版和韩文版。《中国经济入门》(日本评论社),该书作为标准的中国经济教材在日本很多大学被使用,同时也被翻译成中文版和韩文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导论第一章 转折点理论的性质 1.1 经济增长理论的缺陷 1.2 经济发展理论的登场 第二章 转折点理论对日本经济的适用性 2.1 经济的二元结构 2.2 实际工资的低增长率 2.3 近期劳动市场的变化 2.4 围绕日本经济转折点的争论 2.5 本书的目的 第二篇 转折点理论第三章 转折点的概念和理论 3.1 劳动的无限供给与劳动的有限供给 3.2 劳动的无限供给与劳动的有限供给:图解 3.3 转折点与两个阶段 3.4 通过转折点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 转折点理论的数学解释 4.1 劳动的无限供给与劳动的有限供给 4.2 转折点与两个阶段 4.3 通过转折点的必要条件 4.4 相对价格的决定 第五章 找出转折点 5.1 找出转折点时的问题 5.2 找出转折点的标准 第三篇 日本经济的转折点第六章 非资本主义部门雇佣规模的变化 6.1 第一产业雇佣的规模 6.2 战前各产业雇佣规模的各种估计:综述与评价 6.3 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净流出 6.4 不领工资的家庭从业者的数量 6.5 农户人口 6.6 农户人口的净流出 6.7 非资本主义部门雇佣的变化:结论及其含义 第七章 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 7.1 农业的名义工资 7.2 价格指数 7.3 农业的实际工资 7.4 纺织女工的实际工资 第八章 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8.1 农业和制造业的工资差别 8.2 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产业间差别 8.3 制造业男女间的工资差别 8.4 生产工人和非生产工人的工资差别 8.5 企业规模间的工资差别 8.6 工资差别的变化:小结 第九章 非资本主义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9.1 农业生产函数的测算:战前 9.2 农业生产函数的测算:战后 9.3 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变化 第十章 非资本主义部门工资的决定因素 10.1 农业劳动的工资与边际生产力的比较 10.2 农业劳动的工资与边际生产力的相关关系171 10.3 农业工资与农业生产率的相关关系:地区间分析第十一章 非资本主义部门对资本主义部门劳动供给的弹性 11.1 统计的准备 11.2 分析第十二章 日本经济转折点的界定 12.1 第六至十一章中的证据 12.2 附加的证据:对劳动过度需求的变化 12.3 关于这个界定的评论第十三章 通过转折点的基本要素 13.1 是劳动供给的减少还是劳动需求的增加? 13.2 劳动需求增加的源泉第十四章 对文献的批判性回顾 14.1 费和拉尼斯 14.2 乔根森第十五章 结论和含义 15.1 结论 15.2 对现在和未来经济的含义参考文献附属统计表译后记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48423181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