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0 收藏:0

:中国“单位”现象研究 /曹锦清,陈中亚著

ISBN/ISSN:7-80615-737-9

价格:CNY19.80

出版:深圳 :海天出版社 ,1997

载体形态:266页 ;20cm

丛编:创世纪学术文库

并列题名:Walk out the "ideal castle" :The research about the phenomena "Chinese living in Units"

其他题名:中国单位现象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3

科图分类号:33.703

责任者:曹锦清, (1949-) 著 陈中亚 著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历史与理论:从身份到契约
第一节 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一、从群体走向个体
二、从家族关系到契约关系
三、从“他律”到“自律”
第二节 西方:从群体到个体的分化过程简述
一、从氏族公社到父权家族
二、从家族到个人
第三节 东方:氏族、宗族到家族――尚未完成的分化
一、从氏族到宗族
二、从宗族到家族
三、从家族到单位:个人化的开端
第二章 单位与单位人
第一节 一个西方记者眼里的中国“单位”
第二节 单位:特征及其成因
一、单位的特征
二、单位的成因
第三节 单位精神:整体主义与平均主义
一、单位精神之一:整体主义
二、单位精神之二:平均主义
第四节 单位人:级别与准身份制
第三章 从单位到个人
第一节 有关我国社会变革的若干看法
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二、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
三、从中央集权社会向民主与法制社会的转变
第二节 从集体走向个人的运动:过程及其原因
一、从单位到个人的分化过程
二、从单位到个人的分化原因
第三节 个人化――远未完成的过程
第四章 社会秩序:道德与法律
第一节 道德社会与法律社会
一、道德社会的特征
二、法律社会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古代群体社会的道德与法律精神
一、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特征
二、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精神的特征
第三节 社会转型:道德失范与法制建设
第四节 公民权利意识与民主法制新秩序
第五章 健全的个人与和谐的社会
第一节 个人与个人之关系
一、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现实情况
二、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应有状态
第二节 个人与组织之关系
一、两种组织资源:家族组织和单位组织
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形态:契约化、科层化的组织及其与个人的关系

豆瓣作者简介:

曹锦清
1949年生,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8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市城建学院,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著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平等论》《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合著)《中国单位现象研究》《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七问》等。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历史与理论:从身份到契约
第一节 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一、从群体走向个体
二、从家族关系到契约关系
三、从“他律”到“自律”
第二节 西方:从群体到个体的分化过程简述
一、从氏族公社到父权家族
二、从家族到个人
第三节 东方:氏族、宗族到家族――尚未完成的分化
一、从氏族到宗族
二、从宗族到家族
三、从家族到单位:个人化的开端
第二章 单位与单位人
第一节 一个西方记者眼里的中国“单位”
第二节 单位:特征及其成因
一、单位的特征
二、单位的成因
第三节 单位精神:整体主义与平均主义
一、单位精神之一:整体主义
二、单位精神之二:平均主义
第四节 单位人:级别与准身份制
第三章 从单位到个人
第一节 有关我国社会变革的若干看法
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二、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
三、从中央集权社会向民主与法制社会的转变
第二节 从集体走向个人的运动:过程及其原因
一、从单位到个人的分化过程
二、从单位到个人的分化原因
第三节 个人化――远未完成的过程
第四章 社会秩序:道德与法律
第一节 道德社会与法律社会
一、道德社会的特征
二、法律社会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古代群体社会的道德与法律精神
一、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特征
二、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精神的特征
第三节 社会转型:道德失范与法制建设
第四节 公民权利意识与民主法制新秩序
第五章 健全的个人与和谐的社会
第一节 个人与个人之关系
一、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现实情况
二、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应有状态
第二节 个人与组织之关系
一、两种组织资源:家族组织和单位组织
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形态:契约化、科层化的组织及其与个人的关系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架位导航 卷期 状态
A 昌平馆社科图书区(四层) Z021052 D663/10 Z021052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30278910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