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6 收藏:0

:【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前后】 /王文正口述 ;沈国凡采写

ISBN/ISSN:978-7-80199-849-1

价格:CNY32.80

出版: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4

载体形态:5, 319页 :图, 照片 ;24cm

简介: 本书是第一本专题反映“四人帮”上海余党的罪行及审判过程的著作,“文革”十年浩劫期间,上海的反革命集团尤为猖獗。随着“四人帮”的倒台,这些打着革命旗号行动乱之实的罪犯们,终于在法庭上得到了应用审判,审判过程中,表现了国家回到了正常轨道后,法律尊严的恢复以及审判程序的公正。本书根据亲历这段历史、时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审判长的王文正先生口述采写,内容生动而翔实,真实记述了那一段历史。

附注:历史研究人员、爱好者及相关读者。

其他题名: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前后

中图分类号:I253.1 D652 A81-53

责任者:王文正 口述 沈国凡 采写 叶如贤 主编 李惠斌 主编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以共和国名义判决[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前后]》口述者王文正,参加了特别法庭对林、江集团主犯的审判,之后又作为审判上海“四人帮”余党的主审审判员之一,是唯一同时参加了这两次重大审判的人。这位八旬老人,凭借其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和清晰的思维,回述了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前前后后的真实历史。
《以共和国名义判决[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前后]》是第一本专题反映“四人帮”上海余党的罪行及审判过程的著作,既有大量一手历史资料,又以作家生动细腻的笔触写来,史料性与可读性兼具,同时配有大量历史照片,成为承载一段不平凡历史的好文本。

豆瓣作者简介:

王文正,男, 山东荣成人, 1922年生.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自卫团团长等职. 建国后, 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政权建设科科长,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庭庭长兼复查纠正冤假错案办公室负责人等职. 1955年曾任上海“胡风专案”办公室审讯员. 1980年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员. 1982年担任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审判长.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武装叛乱一触即发
1.我为什么要来回忆已经快被遗忘的历史
2.失魂落魄的上海余党
3.公安部“内线”告密
4.密谋武装叛乱
第二章 中央工作组空降上海
1.海军政委临危受命
2.海军专机密降上海.
第一部 背景档案
第三章 拉开“文革”序幕
1.江青南下密谋
2.选中姚文元
3.朱永嘉的加入
4.江青为姚文元打气
5.建立“保密车间”
6.为何在《文汇报》发表
7.拉开“文革”序幕
第四章 上海“文革"第一事件
1.针锋相对,
.  2.吵闹闹的成立大会
3.冲击上海火车站
4.安亭车站一片混乱
5.市委来人传达“陈伯达来电”
6.天上飞来张春桥
7.安亭退“兵”
8.阳奉阴违的“救世主”
9.签字还是不签字
10.毛泽东将票投给中央文革
第五章  《解放日报》事件
1.拒绝报道
2.《红卫战报》出笼
3.九天九夜的围攻
4.违心地妥协了
第六章  “后院起火”事件
1.市长办公室闯进造反的国家干部
2.“后院起火”
3.秀才造反
第七章  “一月风暴”
1.陈丕显“出山”。
2.不平静的黎明
3.一场闹剧
4.“上海人民公社”的一场风波
第八章 率先刮起武斗风
1.张春桥电话指令
2.密室策划
3.剿灭“赤卫队”
4.在处理“赤卫队”的案件中,我首次接触王洪文
第九章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1.密谋针对“联司”的打击行动
2.以定行动计划
3.g号计划开始行动
4.准备与“联司”的决战
5.血腥镇压
第十章 组建“第二武装"
1.全国第一支工人武装
2.罪恶的阴谋
第十一章 法律和道德的沦陷
1.所谓“侦控林彪事件”
2.“兵公法领导小组”出笼
3.哭泣的法律
4.当道德败坏的人掌握了专政工具
第二部 法庭内外
第十二章 从特别法庭审判员到上海法庭审判长
1.曾给毛泽东主席写过一封信
2.江华曾两次找我长谈
3.特别法庭庭长的希望
第十三章 纷纭复杂的上海滩
1.跌宕交错的局势
2.为什么不审判首犯马天水
第十四章 站在时代的分水岭
1.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专程来沪
2.我提出不同意见
3.有关设置“特别法庭”
第十五章 初步拟定的罪行清单
1.再上北京,请示最高人民法院
2.以事件为依据列出的罪行
3.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4.如何认识罪与错
5.这些都不予定罪
第十六章 再起风波
1.各持己见
2.“心急可喝不得热茶”
3.曾汉周的答复
第十七章 法庭审判
1.提起公诉
2.法庭对质
3.王秀珍服法认罪
4.仍然有顽抗到底的人
第十八章  审理“冯新华事件”
1.率先刮起“批邓”风
2.谁是冯新华
3.艰难的法庭审判
第十九章  有关判决书内容的争论
1.市委常委会上出现僵局
2.我再次发表不同意见
3. 中央没有同意市委的意见
尾声 最后的判决
附录1
附录2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架位导航 卷期 状态
A 书库(二层) C826169 I253.1/12 C826169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A 昌平馆社科图书区(四层) C826171 I253.1/12 C826171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A 昌平馆101 C826170 I253.1/12 C826170 架位导航 库本剔旧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借阅关系图
    热门检索信息
    扫描图书信息
    扫描图片信息到手机上,便于查找书架!
    借阅趋势
    相关资源
    相关图书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40187125位用户访问本系统